饮茶冬至过后,气温寒冷,此时喝什么茶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应少饮绿茶、轻发酵乌龙茶、新制的普洱生茶、新制白茶等,当然,不是不能喝这些茶,只是从养生角度来说,最好少喝一些。泡茶时,如果室温比较低,冒然用开水泡茶,容易引起器具“惊破”,尤其是紫砂壶,如果工艺上留下了隐患,最容易在此时破裂。所以,冬至前后泡茶,用冰冷的自来水刚冲洗过的壶,不要马上泡茶或者注入沸水暖壶,应该放置在温暖的室温下,让壶自己先热热身,再温壶,便可泡茶。温壶要点:并不是注入沸水。如果注入沸水,那就可能出现以上的问题。正确的温壶方式是:先注入40-50℃的水,拿起壶,晃一下,使壶体均匀的受热,这样壶暖了,把水倒了,再注入沸水,再晃动一下,再倒掉。这一过程,一是,让壶体均匀的受热;二是,可以顺便清洗和消*壶体。这段时间,宜适量品饮红茶、熟普、黑茶、陈年岩茶、重发酵传统工艺的乌龙茶、陈年老生普、老白茶等。冬至
焚香元代吴澄撰写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书,以七十二候分属于二十四气,书中说“冬至为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之日,古人尚祭祀致天神,而今人不用周礼,故焚合香聊以表敬意。祭祀用香是合香的起源,随着朝代更迭的历史发展,祭祀的礼仪逐渐简化为冬至焚香祈福。到了后来,文人墨客的加入让合香多了红袖添香的风雅与暧昧。唐宋时期是合香发展的巅峰,宫廷都有设置专门制香的机构。唐朝的合香仍然沿袭祭祀用香的浑厚特点,多由道教中人所制;而宋朝制香者加入了文人和女子两大“新鲜血液”,香之为用也开始向清丽典雅的日用品方向发展。如果说到两宋时期合香已经从冬至祭礼发展到日用香品,那么,明代的合香就更突出其“药香”的特性,成为中医药学中的一颗明珠。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永乐大典》中,将合香归纳到了《医药集》里。其中详细记载了一款『清神香方』的制作方式:“木香(半两、生切、蜜浸)、降香一两、白檀一两、白芷一两,将药碾为细末,用大丁香二个槌碎,水一杯,煎汁;浮萍香一掬,择洗净,去须,研碎裂汁,同丁香和匀,伴诸香,使匀入臼,杵数百下为度,捻作饼子阴干。”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很多关于合香的记载,譬如有一篇关于降真香的用法:“拌和诸香,烧烟直上,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为第一,度功力极验。降真之名以此。”什么是降真香呢?“俗呼舶上来者为番降,亦名鸡骨,与沉香同名。”降真香和其它多种香料混合制成合香,之后点燃,青烟袅娜。《仙传》云:“其香如苏方木。燃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本草》还提到了一种名叫雀头香的香料:“香附子也。所在有之。叶茎都似三棱,根若附子,周匝多毛。交州者最胜,大如枣核,近道者如杏仁许。荆襄人谓之莎草。根大下气,除胸腹中热,合和香用之尤佳。”时至今日,冬至焚香不仅仅是传统礼仪的承续,还有养生的功效。今日冬至,你焚香了吗?冬至
插花冬至的主要花材有千日红、洋牡丹、梅、冬青、水仙、腊柳、竹、香雪兰、郁金香及南洋的向日葵等。千日红俗名圆仔花,南方有配合汤圆供祭之俗。冬至插梅花以迎早春;冬青、水仙、洋牡丹、香雪兰、竹等临冬益盛,可以寄情,均属岁冬之友,至于配材有金盏草、雁来红、各种雏菊、迷你菊、小月季、尤加利、寒菊、落霜红等。花材:玉兰、菊、银叶菊、澳洲腊梅、侧柏、石竹梅花器:陶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刻呈现在我们眼前,是这样的一幅景象: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树木扶疏,寒意笼罩了一切,山上是雪,玉兰树上挂着雪,菊花在映雪傲霜的冬日怒放着,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夜里,月色溶溶,湖水淡淡,空空荡荡的江面上有着一叶孤舟,一个渔翁独自专心垂钓整幅作品给人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最贫瘠的生活不是没有钱,而是不会编织时光。其实,人生哪有那么多山高水远,来日方长。在这个冬至日,同我一起饮一壶茶、焚一炉香、插一盆花…把一寸寸光阴,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