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乍起,吹皱一湖碧水。
麻大湖是鲁北平原的一大淡水湖泊,坐落在滨州市博兴县城以南。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流连这里的景色,写下“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的诗句。
这里水域广阔、生物繁多、鸟语花香,阡陌上翠苇丛生,水中红荷亭亭玉立,俨然一派江南景色。
活灵活现的草编鱼
湖内盛产的苇蒲柳是上好的工艺品原料,湖畔妇女用其编织的工艺品,精湛绝伦,远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
我与娘子戴发间
从今后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黄梅戏《天仙配》的这一选段,唱遍了大江南北。随着那朗朗上口的曲调,董永与七仙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成就董永与七仙女天上人间姻缘的“月老”就是那棵赫赫有名的槐树。这棵树,据说就是如今矗立于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的古槐“媒仙”。
“七仙女”编工
也许是受了心灵手巧的七仙女影响,湾头村的妇女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她们不但针线活做得好,草柳编工艺更是精妙,并且经过逐年积累,把草柳编发展成了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
来到湾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中心地带的古槐“媒仙”。“媒仙”虽历经沧桑,树干已空,但依然虬枝盘曲,绿叶如盖。
由古槐向南北延伸的大街,是有名的“草柳编一条街”。街两旁的门面房,除了几家商业、餐饮业服务门店,几乎所有的沿街房都是草柳编工艺品实体店。
草柳编的审美价值越来越高
站在路边,就可以看到村民围坐一起编织草编板凳、蒲团等日常用品的热闹场景。他们的两手熟练地翻飞着,一个个精致的编织品从灵巧的双手中栩栩呈现,这一根根小小的蒲草正是“亿元村”致富密码。
对村里人来说,草柳编已成为一种习俗和本能,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七八岁的小姑娘,人人都会。
万物可编
湾头村紧靠麻大湖,湖区的蒲草、茅草、芦苇、马绊草、麦秆、红麻、玉米皮、三棱草等,都是草柳编的好材料。
随便走进当地一家工艺品商行,地面上、货架上,草鞋、草帽、蒲扇、蒲团,茶垫、碗垫、礼盒垫、草地毯,纸篓、包装箱、瓶套、洗衣筐,茶盘、屏风、蓑衣、宠物窝……应有尽有,苇帘、苇筐、苇席等也不稀奇。
草柳编代表性人物王贵芝,将无限迸发的创意借助一双巧手,实现“万物可编”。
莲花凳
就拿织有莲花的圆凳子来说吧,名叫莲花凳,寓意祥和幸福。不仅实用,而且有“内涵”。凭这,它在首届“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上赢得了铜奖。
“这些工艺品全部是手工编织,像凳子上的荷花瓣,编起来非常耗时间,整个凳子得编一个月。”王贵芝说。
你别说,没点专注和耐心,还真干不了这个活儿。
草柳编的制作工序比较复杂,首先是采集蒲草、玉米皮等材料,经过反复晾晒变得纤维均匀、质地柔软后,才可作为编织的原材料。
编织凳子的时候,膝盖需略抬高,两腿牢牢夹着编织物,蒲条在指尖翻飞。纵横有法,泾渭分明,每打一条横线,都要使劲勒紧,不留一丝缝隙。
蒲鞋是一种常见的草柳编制品,形状像大头棉鞋,“巴结”密密麻麻,就如雪白的大米粒一般,均匀、光滑、闪亮,若不是眼睁睁看着,你都不敢相信这就是湖区妇女用双手做出来的。
据说,草编织技艺可上溯至“结绳记事”。先民们用绳子打结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帮助记忆。
博兴的草柳编技艺已传承了几百年
战国时代已有绳结纹饰的铜壶,明清时期人们常用绳结当辟邪的饰物,梁武帝诗中也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吟唱。
在民间,人们更是把美好愿望和实用功能紧密结合。刘备就曾从事最朴实的编织活动:织席贩履。
博兴县草编已有多年历史,早在明代就享誉中外,而后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研究、创新,编织技艺不断完善提高,逐步实现了草编、蒲编、柳编、藤编等工艺的有机融合,影响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当地草柳编产品已经衍生出30个大类、多个花色品种。博兴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草柳编之乡”。
电子商务兴起后,当地的草柳编工艺品又“打通”了网上销售渠道,当地仅为湾头村草柳编工艺品提供专业服务的物流快递公司就有二三十家。
中国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
湾头村东北角,有一个近似圆形、顶端挑起、酷似巨型“柳编筐”的建筑,这就是中国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了将草柳编产业打造成为产业链健全、品牌知名度高、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当地积极引入高校资源,增加草柳编工艺品的技术含量,树立区域共用品牌,同时还开设了非遗进校园特色课程,让生活在湖区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到家乡的传统手艺。
这里,有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沉淀,有庞大的“七仙女”编工队伍,有新时代高科技网络平台的支撑,有优越的会展、物流基础园区,在文化“两创”的加持下,正在“春天”灿烂的草柳编,必将迎来更火热的“夏天”。
来源:山东宣传
编辑:文旅视野融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