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7/5796518.html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序厅张凡摄
你见过长在大海里的百合花吗?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便可领略到这样的奇景。走进博物馆二楼生命起源与进化展厅,迎面可以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数十朵绽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茎、冠全都清晰可辨,好似艺术大师的雕刻作品。整个造型如花似画,美得让人心醉。这块海百合化石产自贵州关岭,距今2.3亿年,是逸夫博物馆的一大“镇馆之宝”。
*
01
为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证据
*
海百合是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统称,最早出现在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朝。几经兴衰,已发现多种化石种,直到现代海洋中生存仍有近种。在2亿3千万年前,海洋里到处是海百合的身影,它们有的附着在漂浮的树木上,有的跟苔藓虫和腕足动物在海底形成草地般的大面积覆盖面,留下许多化石,有的石灰岩地层全部由海百合化石构成。
小学生参观海百合化石刘安璐摄
“海百合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叫腕。这些触手就像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后因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约96%的海洋物种灭绝,海百合也逐渐衰退。如今,人们只能在深海里见到它们美丽的身影。”逸夫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李富强介绍。
海百合在死亡以后,钙质的茎、萼很容易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海水的扰动,使这些茎和萼散乱,失去了百合花似的美丽姿态,只有生活在特别平静的海底,它们的姿态才会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因为这种环境比较苛刻,所以这样的化石十分珍贵,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仅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也逐渐成为化石收藏家的珍品,甚至被当作工艺品摆放。
*
02
演绎沧海桑田勾画史前奇观
*
逸夫博物馆的海百合化石由根、茎和腕三个部分组成,特征清晰、保存完整,恰似国画大师笔下绽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委实罕见。这块珍贵的海洋化石,演绎了中国西南边陲一个远古的沧海桑田故事。
二、三亿年前,贵州关岭地区还是一片封闭海域,气候温暖,海水湛蓝,清澈见底,到处生长着美丽的海百合。兴义龙和贵州龙由于没有天敌,数量越来越多,海百合和动物的遗骸不断被泥沙所掩埋,沉积在海底,成为珍贵化石。如今,贵州关岭的古生物化石产地已经开辟为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海百合化石张凡摄
在这块化石上,一朵朵直径达半米左右的硕大“花朵”呈现在人们眼前,朵朵“巨花”和缠绕盘旋的“茎杆”,构成了繁花似锦的画卷。“花朵”上清晰的鳞片状结构,表明了海百合的动物特征。这块化石上的内部结构,为研究海百合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更为我们勾画出史前海洋与海洋生物的奇妙景观。
*
03
完成美丽蜕变见证化石奇迹
*
年逸夫博物馆建馆前夕,时任博物馆馆长任有福听说贵州农民发现了一块面积很大的海百合化石,迅速联系校友,前往贵州关岭洽谈,雇用一辆大卡车将它拉回武汉。
在逸夫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博物馆结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在二楼展示这块海百合化石,以恢宏的气势引出“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一展陈主题。
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修复效果,做好上墙展示的所有准备工作,任有福每天亲自在修复现场把关,李富强带领几名技术精湛的化石修复技师每天16个小时轮班,在粗修、精修后,再采用喷砂工艺,用高速气流喷出的沙子,打磨出海百合最细微的结构,呈现出最真实的面貌。最终,这块海百合化石的修复工作在年12月全部结束,采用背设钢架的方式上墙安装。
经过修复和拼接,可以清晰看到:化石表面呈现的扇形冠状海百合,一般冠径10至40厘米,茎可至l60厘米以上,茎杆直径1厘米左右。
年,这块海百合化石展出后,引起了极大反响。有些校友把珍藏并且研究过的海百合化石赠送给博物馆,希望它们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目前,逸夫博物馆共珍藏着4块保存完好、外形精美的海百合化石。
逸夫博物馆珍藏的一块小型海百合化石徐燕摄
校友捐赠的海百合化石葛文靓摄
校友捐赠的海百合化石葛文靓摄
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变中,气候变化,物种更迭,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不解的谜团。是这些珍贵的古生物化石,为我们解开了一个个千古之谜,让人类更好地热爱自己的家园。
文丨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