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应对新冠,如何开展中医预防保健一文收藏新 [复制链接]

1#

怎么辨别自身体质以开展相应的新冠肺炎中医预防保健?有防治新型冠状病*病的中药预防方推荐吗?儿童可否使用中药防治新冠?针对大众关切,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上海)、上海中医院呼吸科陈旋、张炜围绕新型冠状病*中医药防治知识问答予以详解。

Q1:新型冠状病*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

曾经接种过新冠疫苗者及感染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中度低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Q2:怎么辨别自身体质以开展相应的新冠肺炎中医预防保健?

对于个人预防新冠病*感染,主要辨别“寒”“热”“虚”“湿”四种特殊体质。

寒:怕冷、四肢冰凉,遇风加重;热: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虚:疲倦、乏力、易感冒;湿:头重、腹胀胃胀、胃口差、大便粘稠。

Q3:热性体质能吃点什么来强身健体,应对新型冠状病*病?

菊花、金银花等单独使用作为凉茶,具有清热解*作用,可改善发热、咽痛等症状,特别适合于热性体质者。日常饮食还应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刺激、油炸食物及香辛调味品。

Q4:寒性、虚性体质能吃点什么来强身健体,应对新型冠状病*病?

*芪、人参、生姜、艾叶等具有温经散寒,益气固表作用的药材,可以调节寒性体质免疫力来预防新型冠状病*病。

Q5:湿性体质能吃点什么来强身健体,应对新型冠状病*病?

陈皮、茯苓、薏米、玉米须、赤小豆、白扁豆等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材,可以调节湿性体质免疫力来预防新型冠状病*病。

Q6:新型冠状病*病老年患者便秘怎么办?

得了新型冠状病*病的老年人,一定要保证排便通畅。

推荐的方法有:保持摄入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的食物和饮用足够水分。

还可以适当增加药食,如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的中草药:麻仁丸、黑芝麻、甜杏仁、松子仁、决明子、蜂蜜等。

Q7:有推荐防治新型冠状病*病的中药预防方吗?

根据此次春季新冠发病特点,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上海中医院)推荐中医防疫方如下:

1、普通人群:推荐使用抗疫强身饮:金银花6g、芦根6g、*芪9g、紫苏叶3g、广藿香3g;

2、重点人群(密接、次密接及新冠防疫一线人员):生*芪15g、南沙参15g、*芩9g、炙枇杷叶9g

Q8:新型冠状病*病的中药预防方如何服用?

视家庭中药煎煮条件,中药预防茶饮可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或每日一剂,水煎服,每次ml,每日两次。

Q9:中药茶饮预防新型冠状病*病,服用有什么注意事项吗?

1、老人、儿童、慢性疾病患者和脾胃虚寒者,及有特殊疾病或用药,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2、服用中药茶饮期间清淡饮食,少食或忌食油炸、熏烤或辛辣、油腻之品;

3、孕产妇慎用;

4、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用并及时咨询医师;

5、预防方用药服用期间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应及时报告防疫工作人员。

Q10:应对新型冠状病*病,有调理保健的药膳推荐吗?

新型冠状病*病流行期间,提倡强身健体,固本培元,根据健脾、利湿、清热的原则,准备药膳。

1、常用健脾、利湿的食材包括:*芪、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茯苓、冬瓜、薄荷、菊花等。可适当组合制作药膳如:山药冬瓜莲子粥、*芪山药炖鸡汤、薏苡仁茯苓山药粥等。

适用者:易于疲倦乏力,四肢沉重,没胃口、吃不下,大便不成型或大便稀烂者。

2、常用清热利肺药包括:菊花、金银花、薄荷、芦根、桑叶等。可适当组合制作药膳如:薄荷菊花粥(饮)、桑叶菊花粥(饮)、桑叶菊花饮(粥)。

适用者:易于口干舌燥、咽干、咽痛、尿*,大便干燥者。

Q11:应对新型冠状病*病,有润肺的药膳推荐吗?

常见滋阴润肺的食材有:百合、银耳、生梨、麦冬、蜂蜜等

可适当组合制作药膳如:雪梨百合饮,百合银耳羹(粥),南瓜蒸百合,蜂蜜麦冬饮等。

适用者:偶有咳嗽、咽干、口干、鼻干、痰少粘稠、大便偏干,平素易于外感。

Q12:应对新型冠状病*病,有什么强身健体的锻炼手段?

中医传统功法在调节机体免疫、改善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纠正不良情绪、促进肺功能康复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上海)会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联合推出“曙光抗疫强身功”。通过畅通呼吸,推动气血运行,增强体质,起到预防新型冠状病*作用。

Q13:应对新型冠状病*病,有什么保健按摩方法吗?

自我穴位按摩,可以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滑利关节的作用,还能够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起到预防与康复作用。在如风池穴、迎香穴、合谷穴、太阳穴、风府穴等。操作以拇指螺纹面按住穴位,持续下按、缓缓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度,按压10秒左右后,缓缓上抬,再往下按,反复操作,按8-10次;每天早晚各做1次。

Q14:应对新型冠状病*病,有居家中药香薰预防方案吗?

中医经典著作中都有用熏香来防治瘟疫的记载。所用香药大都有芳香化湿、通经开窍、芳化和中、清热解*的功效,用于空气消*,既能芳香辟秽,又能化湿通窍。推荐组合如:

1、熏蒸法

组成:藿香30g、艾叶30g、白芷15g、石菖蒲15g、薄荷15g。

用法:上述药物加水煎煮成0ml药液,置于超声雾化器内,关闭门窗熏30min,1~2次/d。一般20~30m2放置一个超声雾化消*器,熏蒸完毕后可开窗通风。

2、香囊法

组成:藿香、艾叶、石菖蒲、苍术、白芷、八角。

用法:上味等份,共研细末,装于布袋中,每袋10~30g,挂于室内或人群密集地方,或随身佩戴,具有芳香辟秽之功效。

Q15:新型冠状病*居家期间如何做好情绪管理,中医有何推荐吗?

新冠期间普通人群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疲劳,反复思虑各种疫情信息。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气血是人体行为机理的根本,“养心调气”是应对缓解情绪的方法之一。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六字诀等),可畅通呼吸,推动气血运行,转移焦虑情绪。

Q16:儿童如何使用中药防治新冠,具体服用方法呢?

儿童患者使用中药防治新冠适应症可参考成人,使用剂量应酌情减少,具体应咨询专科医师,根据患儿年龄体重调整。

Q17:新型冠状病*感染无症状患者,为何可以使用中医药治疗?

新冠病*感染后,部分患者症状会逐渐加重,出现病情进展,甚至急危重症。虽然是无症状,但是中医还可以通过体质辨证、群体辨证等,开展治疗,早期服用(确诊后3天内)可以有效减少、阻断向轻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Q18:治疗新型冠状病*病感染无症状/轻型/普通型推荐的中成药有哪些?

在《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感染中医药诊疗专家共识(春季版)》中,我们推荐治疗新型冠状病*病感染的中成药有:连花清瘟胶囊、疏风解*胶囊、银翘片、藿香正气胶囊、六神丸、痰热清胶囊、荆银颗粒/合剂、宣肺止嗽合剂等。

Q19:新型冠状病*病无症状感染者可以针对性吃什么中成药或其他?

确诊为新型冠状病*病无症状感染者可以服用中成药。对于热性体质为主的,可以服用连花清瘟胶囊或疏风解*胶囊,或金银花、菊花代茶饮;对于寒性体质为主的,可以服用姜枣茶;对于湿性体质为主的,可以服用藿香正气胶囊;对于虚性体质为主的,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

Q20:新型冠状病*病哪些不舒服适合服用“连花清瘟胶囊”?

肌肉酸痛不适、咽痛、或有发热、伴有大便秘结等症状者,可以服用连花清瘟胶囊。

Q21:新型冠状病*病哪些不舒服适合服用“疏风解*胶囊”?

肌肉酸痛不适、咽痛、或有发热等症状者,可以服用疏风解*胶囊。

Q22:新型冠状病*病哪些不舒服适合服用“藿香正气胶囊”?

乏力、伴胃肠不适、呕吐、腹泻等症状者,可以服用藿香正气胶囊(滴丸/口服液/片)。

Q23:新型冠状病*病哪些不舒服适合服用“玉屏风颗粒”?

活动后气短、乏力多汗者、,可以服用玉屏风颗粒或生脉饮口服液。

Q24: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感染需要服用多少天?

对于密接、次密接者的预防,一般服用3天,并按疾控要求复测核酸及抗原。无症状或轻型感染者的治疗,一般服用6-9天。普通型的治疗请咨询专科医师,一般需要10-14天。

Q25:服用治疗新型冠状病*病中成药出现腹泻怎么办?

服用治疗新型冠状病*病中成药应避免空腹服用,一般建议餐后半小时以后服用;出现大便超过日行3次或水样便时应该停服,或减半量服用并观察情况;同时注意饮食清淡、易于消化,补充水分电解质。

Q26:新型冠状病*病治疗时,饮食上有什么注意点吗?

新型冠状病*病治疗期间应通过膳食,摄入充足的热量及营养元素。烹饪时注意清淡,易于消化,忌辛辣、煎炸、肥腻。

Q27:新型冠状病*病服药治疗期间,基础疾病也需要服药怎么办?

新型冠状病*病治疗期间,患者也应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建议将用药情况充分告知主治医师,并在指导下使用。如果可以服用,建议两者间隔半小时以上。

Q28:新型冠状病*病恢复期主要不舒服有哪些?

新型冠状病*病恢复期常见不舒服有:咳嗽、气喘、咳痰、疲倦、乏力、腹胀、胃口差、大便不成型、失眠、焦虑等。

Q29:针对恢复期症状表现推荐中成药有哪些?

如果有活动后气短、多汗、胸闷、心悸、干咳、口干等心肺相关症状,推荐中成药生脉饮或金水宝胶囊。如果有疲倦、胃口差、腹胀、大便烂等消化系统症状为主,推荐中成药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丸等。如果有失眠、焦虑、烦闷等精神问题,推荐中成药逍遥丸、疏肝解郁胶囊等。如果有肺功能损伤(间质性炎症)与肺纤维化表现,推荐中成药扶正通络颗粒(医院呼吸科协定方)、金水宝胶囊等。

Q30:新型冠状病*病恢复期可以康复运动吗?

新型冠状病*病轻型、普通型恢复期患者可以进行运动康复,如中医养生保健功法: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六字诀等。但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频率与强度,以体感微微汗出,轻松舒适为佳。运动中如有喘气、胸闷、头晕不适等,及时停止运动联系医师。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本报资料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