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湿地资源丰富,人工湿地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该类湿地生动地展现了哈尔滨科学修复湿地的成果。近日,记者探访了哈尔滨人工湿地的代表性园林——黑龙江哈尔滨松北国家湿地公园,感受到湿地生态多样性的魅力。人工湿地一隅人工干预科学修复湿地由于科研的需要,地处松花江流域的黑龙江哈尔滨松北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一处封闭管理的秘境。湿地景观进入园内,记者看到,水系错落有序,公园模拟自然湿地各种植物的组成及分布状态,将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合理搭配,科学配置乔、灌、草等护岸植物,鸟类栖息地保护工程别具一格。管理者在园内北部保育区内营造1座鸟岛和4座生态岛屿,种植花楸、紫叶李、金银忍冬等食源植物,放置倒木,营建鸟类生存环境,为水鸟提供觅食所、栖息地和繁殖生境。人工建设的鸟岛该湿地公园高级工程师吴炳懿对记者讲述了这片人工湿地的由来。据介绍,这片湿地位于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化家村东。年3月,为了探索和示范松花江流域湿地资源保护和恢复模式,加大湿地科普知识的宣传和保护,哈尔滨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了利用该地段原有基础,建立松北国家湿地公园的构想。年12月,国家林业局下发文件,批准哈尔滨松北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建设。哈市林科院利用国家和地方投入的资金,开启了湿地修复工程。水系是湿地的重要一环,修复湿地水系先行。年,林业科研人员开始疏通水系,用粗石、细石、炉灰、木炭等材质在水底修建了水质生态净化塘,同时在水面上放置生态浮床,种植去污能力强的三棱草等20余种水草,实现水质的多重净化。净化水质的人工浮床年,该公园开展南北水系联通工程,新开水道米,“鸣禽湖”和“环秀湖”水系连通了,新增水域面积1.7公顷,科研人员实施水系护岸保护工程,打造湖沿岸水源涵养林50亩,选择根系发达的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进行堤坝防护。目前,湿地公园内主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以上标准。科研人员对湿地以自然恢复为主,辅助栽植莲、藨草、香蒲、水葱等水生植物,先后恢复湿地面积有10公顷。经过采取人工干预恢复措施,湿地恢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湿地形态自然,湿地植物成活率达80%,植被覆盖率由建设前40%提高到85%,区域内湿地退化、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抑制。年12月,哈尔滨松北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据哈市林草局湿地和自然保护处人士介绍,目前该湿地公园是哈尔滨市人工湿地的典型代表,被国家林草部门命名为“国家林业科普示范基地”。筑起鸟类的家园人工设置鸟类栈道群鸟翩翩,鸟鸣环绕,鸟在这片人工湿地筑巢安家。湿地公园里,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林业科研人员精心为鸟类营造的一片栖息乐土。打造鸟岛。科研人员在湿地北部保育区,营造1座鸟岛和4座生态岛屿,岛上草木茂盛,滩涂湿润,为鸟类提供了静谧安宁的栖息地。设立栈道。在湿地湖面,木桩栈道成为一道景观。栈道上,飞鸟时而小憩,时而飞翔。据工作人员介绍,设置这些栈道,是为了让鸟类与水亲密接触。栽植林木。公园内,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据工作人员说,这些高大乔木有利于鸟类筑巢。为了吸引不同的鸟类来此栖息,园内种植了猫头鹰喜欢的樟子松、太平鸟钟情的花楸树、啄木鸟期盼的“问题树”……绿头鸭准备食源。园里种植食源植物,为鸟类提供丰富的草籽、树籽,放置腐木,为鸟提供虫食。“鸟也是聪明的,环境不好,是不会来的。”吴炳懿自豪地说:“如今在这里,太平鸟、白额雁、红脚隼和灰背隼等88种鸟类都是常客。”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在这片33.06公顷湿地里,林草葱郁,水净天蓝,鸟飞鱼游,湿地生态多样性已经显现。年,对该湿地公园调查显示,湿地植物达77科属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野生大豆和莲。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种,其中鱼类2目3科17种;两栖类1目2科3种,爬行类2目2科3种,哺乳类4目6科14种;鸟类11目32科88种,其中,水禽或依赖湿地生存的鸟类约占鸟类物种总数的6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额雁、鸳鸯、白头鹞等10种。气象监测由于湿地生态多样性,这里成了科研基地、科普课堂。记者看到,一座全自动气象监测仪正在工作。据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仪器观测,记录包括温度、湿度、PM2.5、负离子浓度等信息,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第一手生态气象观测资料。这里还设立了疫源疫病监测中心,为鸟类防疫,提供数据。同时,这里与高校合作开展探索湿地植物种植、湿地鱼类养殖等课题实验。孩子观赏湿地植被孩子们是这里的常客。这里开设了湿地昆虫、植物为主题的自然学校。该公园先后接待万宝小学、师大附小、北京青少中心、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林大国际交流学院等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观众近万人次。(部分图片由哈尔滨松北国家湿地公园提供)来源:龙头新闻客户端文字: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记者史志强摄影:史志强编辑制作:薄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