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审美特征窥孔
文|吴长胜
论述小说的审美特征,我以为有作家的写作、读者的阅读欣赏、文艺理论家的批评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或称角度,我是读者,所以为我选择从阅读欣赏的角度谈。论述小说的审美特征,有人物、情节结构、社会环境等多层次内容侧面,显然,这不是我们在一篇短文里面能够做到的。其实,要大题小做,最好的方式是“例说”,但权衡过后,我们还是放弃那种做法。
一、人物形象的真。“真”在这里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物性格符合社会生活逻辑。人们阅读小说,往往是一种体验行为,成功的小说人物,常常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把他(她)当作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邻居,人物经历成其为我们自身生活的写照。这样,小说阅读就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堪称卓著,他笔下的人物,除阿Q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是在写自己”外,其余如祥林嫂、孔乙己等等无一例外不是那个时代造就的精神畸形,无一例外都是对那个时代的血泪控诉。一部《红楼梦》,薛宝钗贤淑圆滑,林黛玉尖刻出俗,无不与她们各自的生存境况有关。
二是人物形象具备艺术的真实性。成功的小说人物不仅要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更要揭示社会生活的内在本质。现代作家许地山小说《春桃》,主人公春桃做出那个“三个人一起活下去”的决定,是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真实。英国启蒙作家笛福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主人公鲁宾逊的历险经历是可信的,因为发生在富有冒险精神的英格兰人身上。附带说明一点,对于人物的典型性,我以为只是因了恩格斯的一句“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才使得它在中国的文艺理论王国占有一席之地,我以为小说人物如若做到了“真”,典型不典型也就无所谓了。
二、社会功能的善。这里“善”也至少有如下两层意思:
一是阅读者获得美的精神享受。这里需要明确“美”的含义并不都是“大团圆式的结局”,而是对生活的认同感。茹志鹃小说《百合花》堪称这方面的杰作,展卷掩卷,我们没有不为新媳妇为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子的举动而动容的。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更是一部让人高山仰止的伟大作品,“那个人也许明天就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对生活的未知的美。
二是引领人向上,激发人去拼搏、奋斗。小说是具有教化功能的,我们要弘扬它激励人前进的作用。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我国青少年中拥有广泛的读者,就是很好的例子。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能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恐怕也与小说反映了美利坚民族的奋斗精神有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像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琼瑶女士的言情小说,以及以“80后”为代表网络写手的创作,虽然为许多学问高深的人所不屑,但他们占据着市场却是事实,巩怕是不能以简单的“消遣、娱乐”字样而一言以蔽之的,恐怕是要另当别论的。
三、故事的新。这里说的“新”是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意思,是客观生活的艺术再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班德洛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丽叶佯死以期罗密欧来救她,但因为送信的人出意外,罗密欧没有得到准确信息,他以为朱丽叶已经死了而自尽殉情。这篇小说因故事情节出人意料而被后来的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改编成戏剧并广为流传。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的“梁祝”,虽然后者不是小说。以故事某一方面的奇而让人称道的作家是很多的,如中国的蒲松龄、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等,不一而足。
四、语言的美。“美”在这里大致包括如下两点。一是熟悉的陌生化,作家叙述描绘故事情景仿佛就是他亲身的经历和切实的感受,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子,而且只能是这样子,在这一点上中国当代作家张承志堪为典范,其小说无论是《黑骏马》还是《北方的河》,均足以窥斑见豹。二是丰富的哲理意味,这方面当首推中国女作家王安忆,别的不说,仅一部《长恨歌》,几乎字字精华,句句珠玑。其它如鲁迅的冷峻、沈从文的淡定等等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论说小说的审美特征,很自然地想起关于小说的起源的话题,让人无不称奇的是,作为小说源头的几种形式,历史、神话、传说、寓言,它们的种种特点恰好吻合人们对小说的诸多审美需求。
世纪之交以来,人们热衷于小说的散文化、诗化,说《边城》散文化的小说,说《百合花》、《受戒》是小说的诗化,我以为简直就是无事生非,那不过小说创作手法的发展和丰富罢了。(.03)
木杉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