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反复发作怎么办 http://m.39.net/news/a_9335083.html文/犁米
“这电影是不是没演完?小战士牺牲后,解放*还没为他报仇啊。”
“可能还有续集,怎么没见解放*消灭一个敌人呢?”
……
八十年代初期,以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同名小说改变的电影《百合花》上映后,似一粒石子投入湖中,引起了层层涟漪。观众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一定欣赏能力的观众说它用凄情、唯美、多少带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拍摄手法,通过战争的侧面剖析、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美好;欣赏品味低的观众则说,没意思。整个影片既没有男追女跑、撩拨春心的精彩镜头,也没有敌人投降、解放*完胜的大结局。
八十年代以前,数得上的战斗故事片也就那么几部,黑白片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车轮滚滚》《智取华山》;彩色电影有《难忘的战斗》《红雨》《闪闪的红星》《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渡江侦察记》等。况且,一部电影不知要巡回演出多少遍,往往是今天晚上在这个村放映后,明天晚上再到相邻的村庄放,后天晚上又到下一个村子继续演。
有些村的大队书记(人民公社以前的称谓)为了让社员先目睹为快,在群众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己的威信。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与公社放映队套关系,如有新影片,便想尽一切办法让全村社员在第一时间内看上新影片。记得,我村大队书记姓孙,大名叫孙永平,其父当时担任原莱芜县卫生局的副局长一职。他利用父亲的关系和公社里的领导们走得也很近,有些新影片还未在各村巡演之前,我们村的人就先目睹为快了,让其他邻村的人羡慕不已。村里人出门在外,只要说是茂盛堂村的,他们都会高看一眼。
一天早晨,二哥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说,“今晚咱村放电影,这不孙书记安排我和亓和平到公社推电影机子去。”说完,二哥推着独轮胶皮车向外走去了,那哐儿当啷胶皮轮与大地摩擦发出的颠簸声,似乎在告诉我,晚上有电影可看。我愣怔了一下,立马跑到邻居家叫上小群,两人就像饿狗一般,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村西大操场,在挂幕布的两棵树正前方中心位置,画地为牢,用碎石块圈了两方长宽各五米的“地盘”,当我俩直起酸疼的小腰,掰着指头数落:除了家人外,还要邀请七大姑八大姨,里面能放几条凳子。于是,又用脚在里面再丈量一遍,直到满意为止。
“全体社员请注意:今晚公社放映队来咱庄放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百合花》,是彩色故事片……”
书记的“公鸭嗓”就像出膛的炮弹,从村中那棵最高的白杨树杈上悬挂的大喇叭口射出后,一下子在村里炸开了……时值中秋,大人们在田野里忙着秋收秋种,听到晚上放电影的消息,掰棒子地停止了手动,竖起了耳朵,生怕自己听错了,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耕地掌犁地吁住了老牛,卷了一根“大炮筒”纸旱烟,蹲在地上眯缝着双眼,美滋滋地抽了起来,那姿势、那表情,仿佛已沉浸在精彩的电影故事情节中。拉耩子播种地放慢了脚步,互相之间也打探:电影叫什么《百合花》?该不是戏曲片吧,我估计凡是带“花”、带“英”的,八成都是戏曲片,像《花为媒》《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征西》等戏剧电影,看着看着就犯困,唱戏的咿咿呀呀就像害牙疼。有些年龄比较大的反驳道,“你们年轻人就是图看热闹,戏曲电影才有看头呢。”
村里的孩子们,听到晚上放电影的消息后,如同在战壕里埋伏了很久的战士,一下冲出家门,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地朝放电影的广场跑来。我和小群站在画好的“地盘”里,虎视眈眈地巡视着“领地”,生怕一不留神,被别的小朋友“攻城略地”,偷袭侵占我们的“地盘”。
吃过午饭,就盼着太阳早点落山。但是,心越焦急反而感觉太阳落得越慢,就像裹了脚的老太太,一点一点地向西挪。看着它慢腾腾的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恨不得抄起一根长棍子,一下将它敲落在西山后面……
夕阳西下,秋虫唧唧,夜幕四合。这时,扛凳子的、手提马扎子的,扶老携幼、结伙成对就像赶年集一样,从四面八方向电影场赶来。一只白炽灯泡吊挂在场中心的一根木杆上,橘红色的灯光就像太阳的光线一样,笼罩着一片高低不平、黑压压的人头。场内人声鼎沸,有哭的、有叫的、有打的、也有闹得。放映机摆在一张高脚八仙桌上,两个缠满黑色影带的轮盘,就像被切薄的两页大藕片,一上一下成斜对角挂在放映机的支撑架上,两名放映员低着头,忙活着调试放映机镜头与幕布之间的距离与高低。
灯光熄灭,瞬间的黑暗,使整个广场一下进入了阒迹无声的世界。一束强光犹如一道奔涌的河流打在了白色的幕布上,噪杂声复又淹没了整个广场,一个个小拳头、一个个小手掌、晃动的脑袋、双手相握拇指翘起而形成的狗头状,嵌入到了光源里面,投射到幕布上,直到遭到大人们的呵斥与放映员的阻止后,洁白的幕布不再被“染指”而恢复了原状。
“八路*、八路*……”
影片开播后,小孩子们看到画面中的女战士,一时手舞足蹈地欢呼起来!
只见电影画面中,女战士手捧百合花,怀着悲伤地心情,缓缓地来到一座坟墓前……随后《百合花》三个行书大字,一下拉到了观众的眼前。
百合花、百合花……很多人看到电影的名字后,也不顾其他人的感受,随口高声喊了起来!
当影片播放到大半部时,有的孩子急不可耐地询问起大人来,“怎么没看见一个坏人呢,八路*叔叔什么时候打敌人啊?”大人们则安慰道,“别急,好看的在后面,八路*肯定能把敌人统统地消灭!”
“我因为是戏剧片呢,演来演去,就是一个女战士、一个小战士、还有一个小媳妇,另外加上一床印花棉被,不热闹、没意思。”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嘴里叼着长长的烟袋杆子,自言自语地说道。
“你懂什么?这叫艺术,大散文似的拍摄手法。通过绣有‘百合花’图案的新棉被,反映出*民之间的鱼水之情!”旁边,一位戴眼镜、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对着老人反驳道。
“你这个小兔崽子,屎腿子未干、胎毛未退,我活了大半辈子,阅人无数,就年龄方面来说赶上你三个的大了,难道说看人识物还不如你?”身旁一个年龄与其相仿的老人劝说道,“乃义叔,不服老不行啊,现在的年轻人都比咱们聪明了。孩子跟前,不懂不能装懂啊!”
此时,黑压压的人中,有人离座扛起凳子向场外走去了,人群中出现一阵小小的骚动后,复又恢复了平静。缠有影片拷贝的轮盘在放映机转轴地带动下,发出滋滋滋地均匀地转动声……
一九八一年,电影《百合花》初演之时,正值少不更事的年龄。虽然,看不懂电影故事所表达的含义。但是,单线串联的故事情节,给人一种朦朦胧胧、透彻肺腑的艺术之美。看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后来,读过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她在谈到写作《百合花》的过程时,这样叙述道:“《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那么,小说中的地点又在哪里呢?她是这么描述的,“记得大概是在莱芜战役吧,不知为了什么事,在一个夜晚,我跟一个通讯员要去最前沿。走之前,那位带路的通讯员告诉我,我们要通过相当长的一段开阔地带,敌人经常向那里打冷炮,要我注意有时要弯腰前进,但不要慌。”这就是电影《百合花》中的主人翁女战士与通讯员小战士。然后,她又这样写道,“我紧跟着他,他走多块我就走多快。反正绝不在一位战士面前,丢女同志的脸。”这就是电影画面中,女战士与通讯员小战士行走在山涧小路上的镜头。
从此可以看出,茹志鹃是在参加莱芜战役中偶遇到的通讯员“小战士”,使作家在战争中掌握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以至于解放后,作家以此素材写出了感情真挚、打动人心的小说《百合花》,以及以此小说拍摄的同名电影《百合花》。
小说内容大部分是虚构的,但是,小说和影片中的“我”(茹志鹃)和“通讯员”小战士是真的。那个带路的通讯员小战士,也许像作家茹志鹃一样来自于美丽的江南水乡、也许来自中原大地、也许来自于遥远的北方,或许就是地地道道的莱芜本地人。但是,他因在莱芜战役中遇到了女作家,所以,他就成了小说、影片中,让读者和观众念念不忘的英雄人物。
在中国共产*建*周年之际,我曾到莱芜战役主战场吐丝口镇、山子后、圣井(解放前曾属新甫县)等地,从参加过战役及老年人的口中,寻访在战役中发生的英雄事迹与出现的英雄人物。他们众口同声地说道:“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百姓摊煎饼、纳*鞋、到前沿阵地抬担架抢救伤员。捐被子、卸门板、腾房子等等,除了老弱病残幼不能干重活外,其余的都动起来了,后勤保障有力,莱芜战役大获全胜……”
四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电影《百合花》那唯美的画面、大散文似的故事情节,还有那个腼腆、害羞、一说话就脸红的通讯员小战士,就像影子一样在脑中挥之不去。如同一串相互关联的符号,深深地刻在了记忆的模板上。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