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到来,宁河区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风光旖旎,美不胜收。本报记者刘玉祥摄
初秋的七里海湿地,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刻。
宁静、浩渺的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一片片芦荡首尾相连,浓浓的绿色将水乡装点得分外清新。微风袭来,身旁的花草飘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远处时而可见翻飞的禽鸟踪影。
“过去多年来,七里海湿地还到处是游人如织、喧声鼎沸的样子。由于核心区所有苇田、水面为周边村集体所有,过去长期由承包大户生产经营,核心区被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块,形成一个个‘土围子’。此外在核心区内外还兴建了大量旅游设施和宾馆、饭店、农家院等,常年开展旅游业务,大量游人进入核心区。同时多数承包户从事渔业生产,大量投放饵料,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有些承包户为了扩大养殖水面,私自毁苇问题也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对七里海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顾问于增会回忆起往日旧景,痛心疾首。
如今,记者走访七里海湿地看到,核心区原有的鱼池堤埝、旅游设施全部被拆除,新建的鸟岛浅滩“浮”在水中央,49公里的环海封闭围栏和视频监控系统彻底挡住了当地农民和外来游客的脚步,确保占地44.85平方公里的七里海湿地核心区基本恢复了纯自然生态原貌。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生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坚持生态优先,算生态账、算长远账,全力推动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再上新水平。宁河区以壮士断腕的果敢,在短时间内拆除清理七里海湿地保护区内的公园、栈道、码头、宾馆、饭店等违规建设处,共计.5万平方米,迁出核心区及周边坟茔等座,阻断了34条原来通往核心区的道路,完成核心区土地流转6.8万亩。
“为改善提升‘京津绿肺’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宁河区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的原则,实施了生态补水、巡护防护、苇海修复、鸟类保护、湿地生物链恢复等工程,并建立了常态长效管护机制。先后堆建及改造鸟岛20处,恢复浅滩1.5万亩;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等方式,修复湿地植被超过1.6万亩。”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陈力说,通过一系列整改工作落实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七里海湿地的水环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均得到显著改善,七里海湿地自然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湿地核心区变得和谐宁静,也为湿地自然恢复创造了条件。眼下,七里海成了无人区、鸟乐园,名副其实的“京津绿肺”。
陈力告诉记者,七里海湿地生态面貌持续向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面积芦苇再现勃勃生机。
过去多年来,由于水源短缺等多方面原因,七里海数万亩芦苇生长逐年退化,产量不足历史最好水平的三分之一。由于大面积芦苇生长退化,使得大量候鸟没有栖息地和隐蔽场所,也造成了七里海湿地“绿肺”功能的减弱。现在,疏通了水系、引进了水源,芦苇再现勃勃生机,普遍长高了、长壮了。据测算,每年亩产可增加—公斤,有效提升了七里海湿地的“绿肺”功能。
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后,经监测,湿地野生植物达到种,且覆盖面积明显增加。6万亩湿地植被遏制了逐年退化趋势。野生植物群落,包括香蒲、荆三棱、稗子草等,过去仅有少量分布,如今已形成众多的片区集中分布。其他野生植物,如荇菜、红蓼、地肤、盐地碱蓬、马齿苋、苦苣菜、蛇床、车前、蒲公英、益母草等,均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随着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鸟类大量增加。根据综合考察和监测结果分析,七里海湿地区域鸟类监测共记录到19目种,每年过境候鸟数量达40万—50万只,七里海湿地逐渐成为鸟的乐园。”于增会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除了普通鸟类,东方白鹳、大鸨、白琵鹭、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也都成为常客,而且数量大幅度增加。今年,一次性观测到东方白鹳多只、天鹅多只、白琵鹭多只;曾在七里海消失10多年的珍惜鸟类震旦雅雀、中华攀雀、文须雀、北长尾山雀等又重返七里海。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