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黄帝内经》提出“治病必求于本”以来,历代中医都对病因病机十分重视,无论是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还是药圣李时珍,医痴王清任,都概莫能外。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发现诸多致病因素都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创立了各种理念,比如“百病皆生于气”,“百病多生于痰”,“万病皆生于郁”,“万病皆因于瘀”……
在众多针对病因而提出的理念中,瘀血致病自王清任重视以来,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广为流传,至今仍是在临床中广为应用的一种治法。熟悉王清任的方药理念的人都知道,王清任最爱使用的药对便是桃仁、红花。实际上,桃仁、红花二药,早在张仲景时代就已经被用诸临床,只是,张仲景并没有将这两味中药联合使用。
作为活血化瘀的药对,医圣张仲景最爱用的就是桃仁、大黄,当然,还是一组便是当归、川芎。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傅青主,也将当归、川芎药对作为活血化瘀药对,并与桃仁联合运用,组成生化汤,被誉为“产后第一方”。清代名医王清任使用桃仁、红花,作为活血化瘀药对,创立血府逐瘀汤,被誉为“活血化瘀第一方”。近代名医张锡纯,他在活血化瘀的运用中,善使三棱、莪术作为药对,所创消瘰丸,现代临床也十分常用。
那么,对于桃仁、大黄,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这四大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对,它们究竟谁能更胜一筹呢?其实,名医用药,重在方药对证,并不存在药物贵贱以及药物等级一说。古人曾说,“用药如用兵”,医者的遣方用药,就如同将帅排兵布阵,韩信点兵适合韩信,借东风、用火攻只适合孔明公瑾。因此,只要医者的境界高,平淡无奇的中药,也能运用的超凡入圣。
医圣张仲景偏爱桃仁大黄药对,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主要是用来治疗下焦蓄血、血热内结,因此桃仁与大黄相须为用,大黄药性峻猛,沉而不浮,走而不守,既可以清泻实热、荡涤积滞,又可以活血化瘀、破积消癥;而桃仁药性缓钝,既能泄热,又能祛瘀,且祛瘀不伤正,泄热不留邪,十分奇妙。桃仁和大黄这样两味中药,一猛一缓,一锐一钝,张弛有度,相互促进,可以横扫一切瘀热之证。
而傅青主之所以常用当归川芎药对,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此女性产后,如果恶露不尽,势必给身体带来诸多影响。所以,傅青主重用当归,主要是起到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的作用,而川芎主要起到活血行气、消瘀养新的作用。当归和川芎这两味中药的作用十分奇妙,但是历代本草典籍中,真正将这两味中药祛瘀生新的作用提炼出来的是在《日华子本草》中,其中记载当归“去恶血,养新血”,“主癥癖”,川芎破“宿血”,“养新血”,“消瘀血”。这也解释了张仲景为什么当归芍药散也会以当归、川芎作为药对。
王清任之所以爱用桃仁红花药对,依然也是有原因的,王清任所创活血化瘀法,主要是针对瘀血诸证,所以他将张仲景活血化瘀用的最多的桃仁取出来,再与可以治“妇人六十二种风”的红花挑出来,这样组成一个奇妙的药对,基本适合大部分瘀血病症。桃仁本身就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而红花又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这两味中药相须为用,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不仅活血化瘀的能力倍增,而且还有活血生新、消肿止痛的作用,可散血中之滞,能理血中之壅,再加引经药,可以指哪儿打哪儿,堪称活血化瘀的“王牌”,横扫一切瘀血阻滞的病症。
张锡纯之所以爱用三棱莪术药对,通用也是有原因的,张锡纯用三棱莪术,主要是针对气滞血凝,所以它将别人口中的“虎狼之药”三棱、莪术联合使用,二药都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消积除癥,不过三棱善于破血中之气,莪术善于破气中之血,且“化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理气之力莪术优于三棱”,两药相须为用,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消积除癥之力更雄。因此,张锡纯用三棱、莪术用于治疗“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经不通”,以及“心腹疼痛,胁下胀痛,一切血凝气滞之症”。
对于瘀血引起的一切病症,如果不注重活血化瘀之法,哪怕当初只是一个轻微病症,如果延误失治,或者误治漏治,都有可能演变成疑难杂症。因此,活血化瘀之法的创立,实乃杏林之幸、苍生之幸。从张仲景创立活血化瘀开始,直到王清任的活血化瘀大成,这一路走来,正确使用活血化瘀法,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且意义深远。而且活血化瘀之法,如果配合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可以用于临床的多个领域,可以拯救诸多因血瘀而致病的诸多患者。
纵观历代医家对活血化瘀药对的妙用,不得不感叹他们的智慧。不过,说到活血化瘀药对,在当代,也有一个常用药对,那就是三七、丹参药对,这两味中药的作用,也是十分奇妙,一点也不输给张仲景、傅青主、王清任、张锡纯等名医在活血化瘀领域的药对。三七,即可止血止痛、消肿化瘀,丹参不仅活血化瘀、凉血消肿,还能养血安神,三七“止血不留瘀”,丹参“化瘀不伤正”,二者配伍,相辅相成,可以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力量倍增。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活血化瘀之法,只适合有瘀血病症的,若是无瘀血体征,则不适合,临床中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