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医药与饮食文化的宝库中,荆芥是一味独特且应用广泛的草本植物。它有着丰富的种类、悠久的历史、卓越的功效以及多样的食用方式,值得我们深入探寻。荆芥的种类辨识荆芥实际上包含多种不同的植物类别,易让人混淆。菜市场常见的所谓“荆芥”,多为唇形科罗勒属植物疏柔毛罗勒,然而在众多地区,人们习惯称其为“荆芥”。
真正的唇形科荆芥属植物荆芥,以及裂叶荆芥(别名假苏、四棱杆蒿),则在药用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是常见中成药“荆防颗粒”的有效成分来源之一。
追溯其名称的演变,《神农本草经》将荆芥称为“假苏”,原因是古人发现荆芥的茎叶散发的香味与紫苏(古代称“苏”)相似。
而“荆芥”这一名称首次记载于《吴普本草》,此后逐渐成为通用的正名。在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规定荆芥的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在《中国植物志》里,所记载的即为裂叶荆芥。荆芥的形态特征
荆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形态独具特色。其茎高0.3-1米,呈四棱形,分枝繁多,表面覆盖着灰白色疏短柔毛,茎下部的节以及小枝基部通常微微泛红。叶子一般为指状三裂,裂片大小不一。其花序由多数轮伞花序组成顶生穗状花序,十分醒目。
花冠呈现青紫色,外被疏柔毛,内面则无毛。小坚果呈长圆状三棱形,颜色为褐色,上面分布着细小的斑点。荆芥的花期在7-9月,果期则在9月以后。
正如《本草纲目》所描述:“荆芥原是野生,今为世用,遂多栽莳。二月布子生苗,炒食辛香。方茎细叶,似独帚叶而狭小,淡黄绿色。
八月开小花,作穗成房,房如紫苏房,内有细子如葶苈子状,黄赤色,连穗收采用之。”这段文字精准地描绘了荆芥的形态,与裂叶荆芥的特征完全相符。
荆芥的药用价值
荆芥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是一味经典的解表药。其功效颇为丰富,具有促进身体发汗、缓解发热头痛、促进疹子透发以及减轻出血症状等作用。
在传统医学中,常用于风寒感冒初期,帮助患者驱散体内风寒之邪,缓解怕冷、发热、鼻塞头痛等不适症状。对于皮肤出疹发痒的患者,荆芥能够促进疹子顺利透发,并减轻皮肤瘙痒之感;对于流鼻血等出血症状,也能起到一定的减轻作用。
现代研究更是发现,荆芥对缓解鼻塞流涕同样有帮助。
古籍中对荆芥的药用价值多有记载。《本经》中提到:“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下瘀血,除湿痹。”
《本草纲目》记载其作用为:“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从这些记载中,足以看出荆芥在治疗多种病症方面的显著功效。荆芥的食用方法
荆芥不仅是一味良药,在日常生活中还可用于制作药膳,为人们带来健康与美味的双重享受。
荆芥粥
材料:荆芥5-10g,薄荷3-5g,淡豆豉5-10g,粳米50g。制作方法:首先将荆芥、薄荷、淡豆豉一同放入锅中,煮沸5分钟,然后过滤去渣,取其药汁备用。另将粳米洗净后煮粥,待粥即将煮熟时,将之前备好的药汁加入粥中,继续同煮为粥。此粥每日可食用2次,宜温热服用。功效:具有疏风解表、利咽的功效。尤其适用于伤风感冒的患者,对于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等症状有良好的缓解作用。荆芥炖鸡材料:荆芥10克、鸡肉克、生姜3片、枸杞10克、料酒1勺、盐适量。做法:先将荆芥洗净后切段备用,鸡肉进行焯水以去除腥味,枸杞提前泡软。在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荆芥、鸡肉和生姜,大火将水煮沸后加入1勺料酒。随后转小火炖煮1小时,最后加入泡软的枸杞和适量盐进行调味,一道美味又养生的荆芥炖鸡就完成了。
荆芥柠檬饮材料:荆芥5克、柠檬1片、蜂蜜适量。做法:将荆芥煮水,煮好后过滤取汁,待药汁晾凉后倒入杯中。接着在杯中加入1片柠檬,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蜂蜜,搅拌均匀后即可饮用。
荆芥,这一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草本植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实用价值。无论是在治疗疾病的药铺中,还是在日常饮食的餐桌上,它都以独特的方式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注:本文仅供科普参考,若出现不适,请务必遵循专业医疗建议,及时就诊,切勿擅自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