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一个字——“收”,养收敛之气。
夏秋之交,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的时候。体质稍微弱点,脾胃稍微差点的孩子,很容易受寒邪影响,出现感冒、咳嗽、发烧等问题。
同时,夏秋之交,阴阳也要转换,身体要把夏季升发在外的阳气收敛起来,才能更好地度过秋冬季节。
如果没把握好身体的这个交接点,该收不收,冬季寒邪到访,感冒、鼻炎、哮喘等各种慢性病就会成为孩子秋冬的常客。
从秋天到冬天,是一场长跑,健康跑过终点才是我们的目标,所以秋天要收、要缓、要克制。
做到4要、2不要,帮孩子收住气血,藏精敛气,秋冬无忧。
1.要养肺润燥
肺喜润恶燥,风邪之气从口鼻入侵,直冲咽喉,孩子秋天好不了的咳嗽和鼻炎就是这么来的。
有湿先祛湿,无湿再润燥。
脾生湿,肺储痰,如果脾胃被湿捆绑,排不出去的湿就会转换成痰储存在肺里,咳嗽不断。
初秋祛湿,泡脚比食疗好。有条件就用温胆汤泡脚,没有温胆汤就自己加一些生姜和花椒,泡到微微出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泡脚不仅可以祛湿,还能驱一驱初秋的微寒,睡前泡脚还有一个安神助眠作用。如果孩子总是懒懒的,用温胆汤泡脚后也会有所改善,因为摆脱了湿气的捆绑,气血运行起来,精神也就好了。
泡过后,发现舌苔变薄,大便不粘黏,睡眠好了,那就是有效果的。
润燥先辨证,断温凉。
舌头红且干,大便干燥甚至带血,口干鼻干,爱喝凉水,痰少且黄,这是温燥。
还有一种是凉燥,舌头不红,微微怕冷,有清鼻涕,有喷嚏。
这个也有一个小技巧,季节和时间也是妈妈们进行辨证的很可靠的依据,可以就此进行一个大方向的症状判断。
比如,寒露是温燥和凉燥的一个分界线,寒露前温燥的状况比较多,寒露之后凉燥的情况比较多,今年的寒露大概在国庆归假前后,这样孩子有什么变化,我们心里也就会比较有数。
温燥,首选银耳,做成银耳稀饭或者银耳桂圆羹等,在孩子有点咳,且舌头红等有症状的情况下吃一些就可以了,不用每天吃。
银耳味甘性平、色白入肺,可以养阴润燥,补肺益气。在那么多润燥食材中首选银耳,主要是因为它方便储存、易购买,是家中常备的首选。
凉燥,首选苏叶泡水,喝到身体感觉微微发汗即可,有痰加陈皮。
一提到润燥止咳,我们就想到川贝、百合、枇杷,但身体有寒凉症状时,这类凉性的食材,不仅润不了燥,还会加重寒凉的症状,更加损伤阳气。
所以一定先根据症状表现进行辨证,才能真正帮到孩子,真正的养肺润燥无伤害。
2.要做养肺操
想象自己的一口深呼吸要吸到脚后跟,然后再均匀地吐出来。这类似于古人所说的“吸踵”,我把它叫做养肺操。
如果早上起床空气比较清新,那我就会在阳台做养肺操,不需要太长时间,花3、5分钟,做5次养肺操。
双脚站立与肩同宽,手自然下垂。先缓缓地吸,感受清新的空气一丝一丝进入鼻腔,释放大脑的压力,胸腹缓缓膨胀,新鲜空气激活身体的每个角落,就像是用光把身体的经络血管都点亮。再缓缓地呼,把废气轻轻排到体外。
每次做完养肺操,我都觉得身体被更新了一遍,在一呼一吸之间,新鲜的空气把体内的废气置换了一遍。
当你专注于感受气息在身体里的游走时,不仅是在清肺的浊气,也是在清精神的浊气,每天5分钟,唤醒觉知力和专注力,开启新的一天。
3.要增酸减辛
秋天的饮食上,还是一个“收”字,树木在秋天会落叶,因为要把养分回收到根茎,以保证自己可以度过寒冬。
身体也会把升发在表的阳气收回到内里中焦,秋天的脾胃会比夏天有能量。
你会发现平时不爱吃饭的孩子忽然食欲大开,在这个时候,更要注意食物的选择,增酸减辛就是一个大方向。
饮品:酸梅汤可以接着喝;
水果:猕猴桃、石榴、梨等酸性水果适量吃;
肉类:适当增加猪肉的食用比例,吃一些炖排骨、圆子汤等等。
为什么要增酸?
首先,甘酸化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多吃酸可以补充肺津,防燥防咳。
其次,酸主收敛,可以帮你把阳气和气血往身体里收敛,让脾胃持续保持能量和活力,保持运化能力。
照这个思路,主升发的辛性食物,在秋天就要少吃一些,比如葱姜蒜洋葱这些。不要让好不容易收回来的气血,又轻易地升发了出去。
4.要保暖
对于早晚温差大的问题,给孩子备一件好穿脱、耐脏的外套,起风下雨的时候及时穿上。袜子也要找出秋冬的长款了,保护好孩子的关节、脚踝,避免寒湿入里留下病根。
对于天气渐冷的问题,秋天的改变都要缓,在加衣服这件事上也是,以不冷为标准,适当秋冻,让孩子的身体慢慢适应季节的变化。
如果孩子一直穿得很厚却还是感冒了,那就要想一下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适这个应季节变化和降温的过程。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过程的,一步到位省下的路,最终也会在别的地方补回来。
如果一下子就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身体的毛孔就会一直处于张开的状态,降温后冷起来,身体没有形成防御机制,寒气肆无忌惮地入侵,孩子就非常容易感冒或者扁桃体发炎等等。
5.不要盲目贴秋膘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秋天,我们的食欲其实是很好的,因为气血回到中焦之后,吸收运化能力也提高了,自然而然地想吃更多。
所以,秋天正常吃饭,本身就已经是在贴秋膘了。
而且,有资格用来贴秋膘的食物,是需要消耗更多的阳气才能运化它们,而孩子的脾胃可能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工作量。
所以,盲目贴秋膘不仅贴不住,还可能会给身体增加负担,得不偿失。
脾胃不好、容易积食的孩子,更要观察孩子秋天的饮食和身体的变化,及时调整饮食。
6.不要熬夜
夏天我们可以晚睡一些,而秋天,逐渐昼短夜长,我们也要顺应着这个规律,早早睡觉,给身体足够的时间敛阳修阴。
睡觉是敛阳滋阴最好的方式,也是身体自我修复的最佳方法,如何让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成为孩子的“天赋技能”?
最重要的睡前一小时,孩子和家长都要静心。
试着点一盏淡黄的小灯,用多一点的陪伴和耐心,来代替严厉的命令和空旷的夜晚,换得孩子的睡眠好习惯和来年多长2厘米的底气。
秋天收住了,守住了,沉淀过,来年才能长得更好。愿孩子们都能在春天更好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