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4836.html我家的老院子是南北走向长方形的,大小有近两亩地,房子是坐西朝东。小时候常听父母亲讲起,我们村是移民搬迁村,因为三门峡水库发大水所迫,为了下游百万人安全,举家迁徙。据老人回忆,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公元一九六零年),我哥哥就是那一年出生的,一个艰苦的“红色”年代。我家正房有五间半,在老家土话叫四柸半,房前有一长条台阶,是用砖竖起来铺的,在屋檐下可以听风避雨。院子紧靠东墙植有一排树,从北到南依次是枣树、桐树、香椿树,接着是三颗老桐树。我出生的那间房在最北边,正对面的桐树与我同龄,上高中的时候已经粗的抱不住了。从*后,探家匆匆见过几次“面”,前几年回家“同龄树”早已不见了踪影。父母亲走后,连村子都越来越遥远了,何况树呢。单颗“瘦高”的香椿树是我的最爱,陪伴着我茁壮成长。吃面条的时候,老爸总要用长竹杆钩几根新鲜香椿,切碎了拌面,那是妈妈的味道。院子往南走,有两座小片房,有着特殊的功能,可以在夏天做饭,图个凉快。中间的空地上生长着一颗丑石榴树。每年的中秋节挂满了果实,着实惹人喜爱。红红的大石榴,又甜又脆,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水果之一。院子的最前面和最后面,矗立着两孔窑洞,后来才知道,这是人工用土坯子“卷”成的,住进去后冬暖夏凉。绿树如茵的院子里,分别住着爷爷奶奶、亲爸亲妈和我们一家子。院子虽然不大,却常常充满着欢声笑语。院子里最多时候生活着十六口人,非常热闹,其乐融融。当然也有不愉快的时候,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直到今天常常在睡梦中惊醒,一份珍藏在记忆中的美好和怀念。后来,亲爸亲妈一家搬出去了,爷爷奶奶也过世了。诺大的一座院子冷清了许多。再后来,哥哥嫂嫂也搬出去了,我也入伍来到了部队。家里仅剩下老爹老娘,昔日的繁华不再,留下的不仅是岁月的成长,还有长长的思念挂牵,一头系着故乡,一头飘在远方。大门在院子的西北方向,紧挨着有一孔窑洞,以前是家里摆放杂七乱八的物什。后来哥哥结婚正房做了婚房,父母亲就一直住在了这里。在我入伍第10个年头,父母搬到了哥哥住的院落生活。期间,曾有人想买走那座老房子,老两口说什么也不同意。老房子尽管看上去有些凋零、残垣破败,缺了生机活力;窑洞也不那么“健康”了。用父母的话讲:“给孩子们留些念想吧,念想是用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记忆中,与窑洞平行的过道叫“漕头”,进院子抬眼就能看到一个影壁墙,正下放有一个“调皮的”小石狮子,一代又一代孩子,幼小的时候都会骑在上面嬉戏玩耍。漕头靠墙的地方是排水的沟渠,平时放的有烧火用的的麦秸、玉米梗以及棉花树,孩子也会经常在这里捉迷藏,做一些“掩耳盗铃”的傻事。大门是纯实木打造的,厚重结实,门槛很高,有50多公分,是防止小孩子或者小动物“蹓”出去找不家吧。门两边静静地卧着两座石墩,雕刻精美,听老爸讲是移民搬迁的时候带来的,也典藏着一份时代的记忆吧。老妈经常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等待哥哥赶集回来,不管多晚,听到哥哥的车走近了,听到哥哥的声音,才肯离去,而现在石墩子还在,老妈出却离我们远去了,长长的巷道走不到尽头。过去的巷道泥泞不堪、坑坑挖挖,如今已是柏油马路,立起了路灯,这里是村里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婚丧嫁娶都在这里举行。有的人走了,又有人来了,来来往往,繁衍生息。后院还有一孔窑洞,旁边的空地上裁有一颗长得很“丑”的枣树。据母亲讲,这颗树和姐姐同龄。每到秋天,这里是孩子们的“最爱”,空气中留下最多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村里的孩子们也常来这里捉迷藏、讲童话、做游戏,童年趣事历历在目。站在窑洞上远望,一望无际的麦田摇曳百合,细细的*河水似一条飘带飞舞向前、奔涌不息……老院子里藏有说不完的往事,这里尽管生满了杂草和苔藓,而印在记忆深处的,永远是父母亲对家庭的苦心经营和刻在她们脸上的斑痕年轮。老院子的今昔变迁,我读懂了老一辈人对明天的憧憬和对孩子们的希望……作者:任志民山西芮城人曾是一名*人上校现就职于天津市西青区*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