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考名著我读朝花夕拾01一个面朝
TUhjnbcbe - 2022/7/8 15:48:00

01

《朝花夕拾》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是中考必考十二部名著之一,目前这版语文教材是全国统一使用。

中考十二部名著是:

七上:《朝花夕拾》《西游记》;

七下:《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

八上:《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八下:《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九上:《艾青诗选》《水浒传》;

九下:《儒林外史》《简?爱》。

学生不爱读书,更不爱读经典名著,用考试的办法来倒逼,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02

鲁迅先生众多作品中,《朝花夕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个特殊性体现在哪里呢?

一言以蔽之,《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既然是“回忆性散文”,所以,《朝花夕拾》就是非虚构类文本,这显然不同于《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虚构类文本。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三部小说集。小说属于虚构类文本。

03

有人曾经问王安忆为什么要写小说?

王安忆的回答是:为了获得虚构的权力。

顺便提一下:年,王安忆的《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年,王安忆的《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年,王安忆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年,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一把刀,千个字》登上收获文学榜?长篇小说榜榜首。

再顺便提一下,高一语文教材里选有短篇小说《百合花》,其作者是茹志鹃,王安忆是茹志鹃的女儿。

——这是题外话。

04

《朝花夕拾》一共有12篇,字数不多,12.9万字。

可以简单对比一下,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是16.3万字。

去掉《小引》和《后记》,《朝花夕拾》正篇为10篇,依次是:《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入了3篇:《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

一本散文小册子,总共10篇正文,近三分之一就入选了初中语文教材,就单本书的入选率而言,这绝对是一个记录,一个万难打破的记录。

入选的3篇散文,还是令人服气的,倒还不仅仅是因为鲁迅先生的名头。

05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还有:《社戏》(小说)、《故乡》(小说)、《孔乙己》(小说)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杂文)。

这样合起来,初中语文教材总共选入了7篇鲁迅先生的作品。

还有1篇,也和鲁迅先生关系密切,那就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的第3课。

可以看出来,为了让初中生读点儿鲁迅,教材的编写者们也是用心良苦啊。

中学生是应该读点儿鲁迅,但鲁迅似乎又是中学生不愿意读的。

我年师范毕业,刚教初中那会儿,办公室里的一个前辈就撂过一个嘴子,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是哪“三怕”呢?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对于第三怕,先生倘地下有知,怕也会摇头苦笑罢。

鲁迅离时代很近,但中学生们却离鲁迅很远。——这个话题我就不展开了,懂者自懂。

鲁迅先生的价值其实就是四个字:不合时宜。

苏东坡的价值其实也是这四个字,这话还是朝云说的呢,“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

大概是五六年前吧,我读到过一本高尔基的文集,书名就叫《不合时宜的思想》。

从语义学上讲,“不合时宜”是贬义词;从修辞学上讲,我这是贬词褒用。

06

《朝花夕拾》正篇10篇均写于年,并先后发表于《莽原》。

《小引》写于年5月1日,《后记》写于年7月11日。

其成集时间是年5月,《后记》是后来补写的,所以叫《后记》。

这部散文集正式出版发行是年,是由北京未名社印行的。

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在写这系列回忆性散文时,是在45岁那年。

据说,人一过40就容易怀旧。

只是,鲁迅先生在重提旧事时,应该想不到,上苍留给他的,只有十年的光阴了。

《朝花夕拾》创作于年,出版于年,中间正好跨了一个年,著名的年。林贤治的《鲁迅的最后十年》,写的就是—年的鲁迅先生。

07

《朝花夕拾》正篇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小引》和《后记》写于广州。

准确地讲,后5篇是写于厦门大学的。

厦门大学和鲁迅先生是有几分因缘的,虽然当时厦门大学的一些人对鲁迅先生不太友善,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待得也并不愉快,仅仅四个多月,他就离开了。但后来,厦门大学曾专门找到鲁迅先生,要求先生题写校名,岂料先生很快就撒手人寰了。最后,厦门大学从先生的手稿中集了“厦门大学”四个字。

鲁迅先生的字好,我曾留心学过,但终不得其门,于是放弃了。

郭沫若也是书法大家,他在《〈鲁迅诗稿〉序》里曾如此盛赞鲁迅先生的书法:

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郭沫若一生说过不少违心话和夸张话,但他这几句话,还真不是夸张话。

08

在年出版的《故事新编》的《序言》中,鲁迅先生倒是提到了他十年前写《朝花夕拾》时的情形: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却不绝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花夕拾》;……

从这段文字里,我读出了一种“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那种孤独与落寞。

这种孤独与落寞的心境,在年的《〈呐喊〉自序》里,我也读到过: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这段引文对应的是“呐喊”前夜的周树人,上段引文对应的是“彷徨”之后鲁迅。

09

年,鲁迅先生去世。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和剧作家姚克合送的挽联是: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先生辞世已经86年了,“领呐喊”者踪影难觅,“感彷徨”者噤若寒蝉,更多的,是歌功颂德者。

很遗憾,倘若鲁迅在世,我唯一能肯定的是,先生一定不是“歌德派”。

10

好了,今天先写到这里。

明日正式进入《朝花夕拾》的文本细读。

邱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考名著我读朝花夕拾01一个面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