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庚子鼠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意外地带火了彬达香业的海外市场,欧盟客商一单就向中国香都香企订购吨用于抗疫的“锥形香”,随着彬达产品通过SGS、CTI项的检测,检测结果全部符合欧盟质检标准,彬达也将大踏步进入欧洲市场……
此次抗疫,不仅中医中药显示出了独特的魅力,原先被认为只是装饰赏玩之物的香囊,也登上了防病防疫的大雅之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在多个公开场合介绍,外用香囊、口鼻喷剂等外用药,可以作用于黏膜,降低接触病*的危险度。通过中药的挥发性物质,芳香避秽,改变病*依附的生存环境。中药香囊中的挥发性物质能够刺激血清IgA、IgG水平,提高免疫力。
“亭亭袅袅通仙界,飘飘荡荡佑凡尘。”香,自诞生以来,就充满了神秘的传奇色彩;它通灵益智,除了修心养性之外,还能祛病除瘟。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用来预防“传尸疰病”;在民间端午采用中草药薰灸的方法,驱瘟避邪;在举行重大的宫廷活动和各种宗教仪式中,用焚香清新空气、消*环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次瘟病的防控中,香,挽救了众多的生命,其功不可没。
袅袅香气,氲氤千年。从普救众生始,到救拔众生,在泉州永春达埔镇,这样一个故事竟一写五百年。如今,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达埔曾家“五百年香缘,凝成一脉乌沉香”的传奇故事吧。
阿木:雨夜结缘弘一
救得众生难救父,阿木弃香方
话说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天傍晚,一位老僧在返回永春蓬壶普济寺途中,突遇倾盆大雨。老僧见不远处有一座房屋,想去避雨借宿,但守门的仆人问明来意后婉拒道:“男主不在,多有不便”。无奈,老僧只得继续冒雨前行。雨越来越大,道路也变得泥泞不堪。走到达埔镇汉口溪边一处破旧的小木屋时,老僧打算在屋檐下暂歇一晚。
此时刚刚劳作完回家的阿木(曾春木),看到自家屋檐下蜷缩着一位老人,衣裳已经湿透,便上前询问。问清缘由,阿木不由分说地把老僧请进屋内,还让家人为他熬粥,烧水祛寒,老僧甚受感动。
第二天,老僧临走前在桌上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避雨恩泽,无以为报,他日有缘,终当再会。”
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战火纷飞、瘟疫横行,阿木所在的村庄也未能幸免,好多人染上瘟疫。一幕幕惨状深深触动了年仅14岁的阿木,他真希望自己能像曾氏先祖“洪觉法师”那样,救拔众生,躲过瘟疫。
明成化年间,兵荒马乱,时有瘟疫发生,出家在永春达博岩峰院的曾家行祖洪觉法师为了让僧众免遭瘟疫侵袭,在寺院内配制出“避疫香方”,燃熏于寺院各处,解救百姓于困境之中,故取名“众生香方”。洪觉法师后来还俗,临终前嘱咐后人一定要将“众生香方”世代传承下去,做一个乐善好施之人。
虽常听长辈提起,但阿木却从未见过这一纸香方,他带着疑惑询问爷爷。爷爷回忆道,小时候整理房屋时,确曾搜出过一个盒子,里面放有几张草纸及一块奇香的小木块。但因年代久远盒子早已不见,里面的木头也被长辈们刻成了印章,没了踪影。剩下的几张残旧不堪的草纸,爷爷收在了柜子里。看到这张草纸的内容,阿木激动不已,浮想联翩,却因学识有限,无法参透所记内容,心怀忐忑。
据说相邻的蓬壶镇普济寺菩萨很灵应,村里人常去那里礼佛。阿木没有多想,带着草纸,怀着救拔众生之念,独自跑到普济寺去求神明庇佑村庄平安,为乡人祈福。
无巧不成书,没想到一进寺院就遇到了当年大雨借宿的老僧,一打听才知道,他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说明来意后,弘一法师把他带到寺院后的“十利律院”。法师接过草纸仔细端详一番后说道:“此乃一剂古传药香方,记录着多种名贵药材、香材及制作口诀。但想要用香方来治病并不容易,因为香方只是基础,还需辨别香药属性、研究五行合理配伍以及香师的修为祈愿,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寡”。说着,弘一法师走到柜子边,从一块地砖下面取出一个盒子,取出里面装着的一串香丸,赠予了阿木,并嘱咐他按香方的口诀制作,如果有找不到的名贵香药就用香丸替代,按五行配比调配。
回到家中,阿木按香方调配:沉香一分、檀香三分、肉桂二分、丁香半两……,再将香丸磨粉加入,先是一股扑鼻枣酸味,细闻还有一丝甘甜且冰中带凉,香味奇异,犹如通了窍一样,沁人心脾。阿木按量派发给同村人燃熏,次日,奇迹终于出现,所有人的状况均略有好转,3天之后,竟然陆续下床活动了。阿木带着疑问及感恩之心再次来到普济寺,遗憾的是弘一法师早已云游他乡了。
光阴荏苒,时序更新,一晃两年过去了。年弘一法师所赠香丸早已用光,可瘟疫还在蔓延,阿木父亲、44岁的曾仁富也不幸传染鼠疫,四处求医都未能治好。本指望香方能救父亲,可短时间内要找齐名贵香药谈何容易。无奈之下,阿木只好三去普济寺,想找弘一法师问清香丸成分。得知法师驻锡泉州开元寺,便马不停蹄连夜赶往泉州。到了泉州,阿木得到的却是弘一法师已经圆寂的消息。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浇灭了阿木的希望之火,香丸从此也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父亲病情急转直下,短短几日便遗憾辞世。阿木伤心内疚,仰天长叹:“解救众生,未能救父!”阿木从此再未提及香方一事。
这一切都被阿木的母亲看在了眼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曾家许多药理文献、族谱几乎焚毁殆尽。历来都以香为业、靠香谋生的汉口制香从地上转入了地下。迫于生计,有制香手艺的人常常利用晚上时间,在家里偷偷做,利用夜色做掩护,挑到山上的自留地去晾晒。做成之后,每到墟日,拿上一小束,用一布袋装好,夹于腋下,顶着抓到被批斗的风险,流动于市场间,为了一束能有一毛钱的收入,小心买卖。此时的阿木已在国营单位工作,为了不惹祸,阿木和母亲商量,决定让母亲把香方销毁。曾母深知香方的价值、传承的不易,又担心儿子在单位受到影响,就瞒着儿子,神不知、*不觉地把香方藏在了灶台后面的基石墙缝里。
曾建全:机缘巧合重获香方
一念执着磨杵成针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昔日贫穷的汉口村,多数人都重操制香旧业,大家都沉浸在篾香生产、出口的忙碌与喜悦之中。与香有缘的曾家,有个不安分的年轻人。
他就是曾建全,阿木(曾春木)的儿子,一个小香坊的主人。年轻,总与不安现状、乐学好试相伴。当曾建全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好奇的他就经常瞒着家人,跑到邻居家香坊捣鼓香枝。久而久之,曾建全找到了制香的乐趣。年,年仅18岁的曾建全开设了一家小香坊,取名“曾氏香行”。阿木的极力反对儿子开办香行,不愿自己藏在心灵深处的伤疤再一次被揭开,也担心老母亲看到制香场景会睹物思亲。更何况,当时制香、做买卖都不是被人们看得起的行当,更不用说制香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连香方都没有,香从何做起!深知其中艰难的阿木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希望他能到单位好好上班,本本份份地过日子。
历史发展总是曲折变化,曾建全并未按父亲规划的路线生活,他对制香技艺的这一份热爱与执著,最终博得了父亲的认可。年,“曾氏香行”更名为“曾氏香庄”,没过多久,曾建全就以孩子名字注册了“彬达”商标,寓意“一脉香传”。
有道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曾建全揭开了曾家尘封已久的秘密——为了建一个更大的手工制香槽,曾建全决定把家里废旧的灶台拆了,改造成香槽架。就在拆除灶台的过程中,突然从石缝里露出一个小布袋,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张草纸,详细记录着香方。如获至宝的曾建全拿着香方跑去问奶奶。曾奶奶瞄了一眼后泣不成声,这才将曾家的故事一五一十地告诉曾建全。曾建全这才知道原来曾家有自己的香方。奶奶还对曾建全说:“既然你能重新获得香方,注定今生跟香有缘。”一纸香方在手,曾建全又喜又悲,更多的是惴惴不安,因为他知道要唤醒沉寂多年的香方没那么容易,几十种香药的属性辨别、配伍的顺序、窖藏火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出于对祖辈制香技艺及祖传香方的传承,曾建全暗自下决心,发誓一定要把这纸香方研制出来,造福人类。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药书、查找资料,夜以继日地了解并熟悉各种药材的药性和香材的属性,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香和中药配伍的香方,企盼从中找到配制思路,哪怕只是一丝的线索,他都不轻易放过,可结果却让他失望,典籍中没有此类“众生香”的香方记载。因香药的缺失,最终曾建全也只是把“众生香”基础配方研制出来。抱着“攻坚克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他专心致志,开始走访民间,希望从老香农口中获取一些相关知识,可是收效甚微。此时,这位对“众生香”研制已痴迷得几乎走火入魔的年轻人,开始了翻千山、尝百草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他风餐露宿,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心里装的都是关于祖传“众生香”研发的奇思妙想,一有想法,就迫不及待进行实验,虽然屡试屡败,但还是屡败屡试,家里都成了实验基地,不获成功,绝不罢休!
“苦心人,天不负”,在经历了风霜雨露,尝遍了酸甜苦辣,曾建全在祖传香方及古籍经典《红楼梦》中百合香的文化与制作技艺启发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合,开发出了别致的香熏制品,直到年,一款符合祖传的“众生药香”在传说与现实碰撞中问世了。因其色泽乌润、酸甜溢远、香气独特,复合使用功效比起沉香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取名“乌沉香”,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导入科技,领香转型
焚香抚琴,熏香品茗,闻香赏画,借香怀想……香,几乎成了古今文人雅士一切文化行为的“药引”——无香不足以气定神闲,无香不足以渐入佳境,无香不足以体味极致。这些其实与天然香料所特有提神醒脑、辟浊爽神、降气散寒等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关联。然而,在民间一提到香,大家想到的多是祭祀,或者说是封建迷信,虽然民间也有用神香治疗皮肤过敏、无名肿*的经验,但其中究竟有哪些药理,谁也说不清,因此只好披上迷信的色彩,认为是上天有灵。一门心思想着香品转型的曾建全认为,只有搞清“乌沉香”的真正内涵,包括它的药理关系、对人体的影响等,香品的转型才有科学依据。
香产业转型之念在心中日益升腾。于是,从年起,曾建全就像着了魔似的,费尽心神要联合权威的科研机构研究“乌沉香”。小小香品虽不起眼,但一波三折,“有志者,事竟成”。年7月,曾建全拿到了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实验检测报告——有史以来关于彬达香药用价值的第一份报告,报告显示,彬达制成的香品,连续熏燃对空气自然菌的消亡率竟然达到88.84%。
年非典期间,“乌沉香”在市场上脱销,短短两三天彬达生产的所有“乌沉香”及制香用的香材都被抢购一空,“乌沉香”的功效就此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青睐,也创造出一种香品短时间内销售一空的神话。经改良后的“乌沉香”也填补了高端天然养生香的历史空白,更重要的是掀起了一股天然香热潮,引领了国内天然香产业的复兴。
“乌沉香”以天然名贵原生植物为原料,采用祖传秘笈及现代工艺,严格按照传统香药、药理、药性,结合五行之规律配伍精制而成。为了进一步证实“乌沉香”的功效、真正内涵和药理关系,彬达香业先后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在福建医科大学3位教授和多位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破解了“乌沉香”的奥妙,得出了科学的结论:这是一款能有效消亡空气中的自然菌,净化空气、改善环境、对过敏性疾病有预防作用,对呼吸道有保健功效,可以安全长期使用,无*且有益健康的全新香品。科学实验证明:“乌沉香”在闻香、养性同时具有保健、养生功能。
这些科学依据,更坚定了彬达开发保健香、养生香的信心。年,借着乔迁永春香城之机,曾建全开始了“乌沉香”系列产品的量产。在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曾建全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项,成为了永春神香转型的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汉口神香已完全跳出了朝拜产品的狭隘空间,跃升到保健、养生、怡神、文化、艺术欣赏的更高层次。
也许有人会问,一枝香,不过是一些香粉制成不同形状,晒晒即成,何以大惊小怪。殊不知,此间奥秘甚多。在中国,茶道或者说喝茶,都是家喻户晓的事情,而说到香道了解的人就屈指可数,原因就在于大家把茶道、喝茶看作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把香道则简单的看作礼佛祭拜的形式,这样的传承就大打折扣了。其实香道是一种具有古老悠久历史的时尚礼仪,以香会友与以茶会友一样都是高雅尊贵的待客之道,它应用天然香品传达健康养生的时尚生活。香道在古时非常盛行,有香疗、香食、香药、香茶等。南宋名家吴自牧在《梦粱录》记载当时都城临安俗谚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足见当时“香事”之盛。
换而言之,如果只会做竹枝香,说明只掌握了祖先丰富制香工艺中最粗放的那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香产业,将古人昔日雅致高深的香文化重新引入寻常百姓家,年彬达香业筹建了融工业旅游、宗教文化、养生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香文化创意园,以“一脉香传”为主题,利用视觉和嗅觉感官,让参与者能够在物理空间、精神空间、艺术空间里穿梭。把制香那些点滴沉淀下来的香人、香技、香艺、香事,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给大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香史。香文化创意园旨在弘扬具有鲜明“海丝”特色的泉州文化,搭建起香文化国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把朝拜产品的狭窄空间跃升到保健、养生、文化、艺术欣赏的更高层次,让这一传统优质产业成为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宗教文化与养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典文化与时尚文化于一体的新兴产业。为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贸易作出更大的贡献。
彬达香业也逐步围绕“乌沉香”文化开展全球推广,充分展示彬达传统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年,永春达埔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香都”的称号。彬达“乌沉香”礼法也历经数十载不断创新,从原来的“乌沉香”品香流程发展成了如今独具一格的彬达香道。
彬达制香秉承行业之责任,以“乌沉香”始创者与传承者的身份,延续正统、践行正源精神,传播、弘扬“乌沉香”文化与中国熏香文化;将“乌沉香”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用“乌沉香”与“乌沉香”文化创造引领人们开启新的生活方式。
自五百余年前“众生香”创始者曾公洪觉法师,至今日的“乌沉香”始创者曾建全大师,“乌沉香”的传承颇具传奇色彩,也经历了颇多坎坷。“乌沉香”五百余年的历史始终与曾氏家族息息相关。
五百年的家族传承,造就了彬达千锤百炼制香技艺,造就了彬达“乌沉香”制作技艺鼻祖地位,造就了“乌沉香”辉煌的风采……
彬达曾氏家族的“众生香”传承史也就是一部中国甚至是世界天然“乌沉香”完整的发展历史。从祖传香方“众生香”的诞生到“乌沉香”的始创,彬达承传制香五百余载。
五百年的沧桑,五百年的传承,五百年的精益求精,五百年的磨砺锤炼,铸就彬达的非凡起点。
(李瑞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