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过立秋,但气温高企,满眼都是夏天的味道。人们除了穿上轻快的夏装,还会迎来一个又爱又恼的对象:汗液。“爱”是因为不少人相信,出汗如排*,对身体有好处;“恼”是因为会影响妆容、身有异味、影响形象。
奇怪的是,汗液对每个人并不是公平的,有的人稍微走快一点,身上的汗就流不停,即使在空调房,汗也冒不停;有的人即使站在太阳底下晒也不怎么出汗,剧烈运动后也没见汗流多少。汗液流得多好一些,还是少一些好,怎么看?
汗液,按西医的说法是水分从皮肤毛孔排出的形态,是代谢、排泄和调节体温的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心液由气血促动,天气越热,阳气越多,动作越大,阳气越急,在阳气蒸腾下,汗液从毛孔腠理冒出。
通常情况下,气温炎热、劳动运动、情绪紧张、进食热饮、穿衣过多等情况,都会出汗,一旦皮肤闭塞,汗液无法排出,就会引起发热,需要及时“发汗”。如医圣张仲景擅用桂枝、麻*、干姜等发汗,传世名方有麻*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
那为什么有的人动不动就大汗淋漓,有的人比较少呢?是不是汗多、汗少能评判个人健康状况?
1、从硬件上看,有可能是毛孔较多,分布在额、后颈、腋下、前胸、四肢等部位,现代叫“汗腺发达”。
2、从习惯上看,可能是喝水多,体内存有较多水分,遇到合适的时机和温度就冒出来,现代叫“体液充足”。
3、从体质上看,可能是虚证多,阳虚、气虚、阴虚等引起的气血不足,导致少汗无汗,现代叫“代谢异常”。
4、从表征上看,身体属热质,心火、肝火、胃火等旺盛,催动汗液运转,口干舌燥,现代叫“调节不当”。
评判出汗多、还是少,要综合衡量,不是说出汗多就是排*多、体质好,或出汗少是身体虚、体质弱。只要身体能正常排汗,舌象、脉数、呼吸、体温正常,都是没有问题的,但需要及时补水。
如果平时汗津津的,一段时间突然少汗,或平时不怎么出汗的,突然变得大汗淋漓,就要查明原因。
中医认为,异常的汗有六种情况、多见于四种区分:
六种情况:
1、自汗:不受天气影响,动不动出汗,这是气虚,或营卫不和。
2、战汗:已经外感风热,突然全身冷战冒汗,意味着病快好了。
3、*汗:即汗液发*,衣物也染上*色,多见于肝胆疾病出现的*疸。
4、盗汗:熟睡时冒汗,醒来就停了,且衣服、床单汗湿,多见于阴阳两虚。
5、闭汗:无论多热,都不出汗,且体内高热,身有发冷感觉,这是发烧了。
6、脱汗:多见于病情危重时,不停冒汗,呼吸急促,全身发冷,是阳气将尽,正气衰竭的表现。
四个区分:
1、从出汗时间看,如果不分寒暑季节,动不动全身多汗,且是白天出汗的,这是气虚证,食欲不振,抵抗力差,易感冒,需补气强体,方法有运动锻炼,或适量食用牛羊肉、山药,用*芪泡水饮用。如果是晚上出汗的,多见于熟睡出汗,是阴虚证,面红耳赤,手脚心热,口干舌燥,需滋阴健体,多吃雪梨、百合,少吃红肉、辛辣。
2、从出汗部位看,如果是头上出汗为主,若是老人、产妇,属气虚;儿童伴有易惊醒、烦躁、头发少的情形,要及时就诊查明原因;其他症状多见于脾胃湿热,需清淡饮食。如果是手脚心多汗,看具体实证,若多汗加手脚心热,口干咽干,是阴虚证,若多汗加腹部胀痛,便秘,是肠道湿热,若多汗加口腔肿痛,是胃热。如果是心胸口多汗,多见于白领人员,还出现疲乏、失眠、多梦,是心脾虚。
3、从汗的气味看,汗有腥臭味,是湿热证或热证。
4、从汗的数量看,在夏秋季节,闷热环境突然冒虚汗,且胸闷恶心,头晕,体温升高,是中暑先兆,要及时避险。